乐不思蜀最初是指三国时期的谁

乐不思蜀最初是指三国时期的后主刘禅。
刘禅,字公嗣,小名阿斗,是刘备的儿子,三国时期蜀汉的第二位皇帝。刘备去世后,刘禅继位,蜀汉在他的治理下逐渐衰弱。公元263年,蜀汉被曹魏所灭,刘禅投降并被送往洛阳。在那里,他过上了安逸的生活,对于故国的思念之情似乎消失得无影无踪。一次,司马昭问刘禅是否思念蜀地,刘禅回答说:“此间乐,不思蜀。”这就是成语“乐不思蜀”的由来,形象地描绘了刘禅贪图安逸,忘却故国的形象。
拓展资料:
1.历史背景:乐不思蜀这一典故发生在三国末期,蜀汉被曹魏灭亡后,刘禅作为亡国之君被送往洛阳。
2.成语含义:乐不思蜀,字面意思是快乐得忘记了自己的故乡,常用来形容人贪图安逸,忘却故土,忘记根本。
3.历史评价:刘禅在历史上的评价褒贬不一,有人认为他昏庸无能,是导致蜀汉灭亡的原因之一;也有人认为他在战败后能保全百姓和蜀汉皇族的性命,不失为一种智慧。
乐不思蜀这一成语,源于三国时期蜀汉后主刘禅的生活经历,形象地描绘了他的贪图安逸,忘却故国的形象。这个成语在今天的社会中,也常用来形容人忘却根本,贪图眼前安逸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