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不思蜀出自三国演义的哪里

乐不思蜀这个成语出自《三国演义》。
乐不思蜀的故事主要讲述了三国时期蜀汉后主刘禅在蜀国灭亡后,被魏国俘虏到洛阳,过上了安逸的生活,不再思念故国。当魏国的大臣司马昭问刘禅是否思念蜀国时,刘禅回答说:“此间乐,不思蜀。”这便是成语“乐不思蜀”的由来。
拓展资料:
1.历史背景:乐不思蜀发生在三国时期,蜀汉被魏国灭国后,刘禅作为亡国之君被送到洛阳。
2.原文引用:在《三国演义》中,关于乐不思蜀的原文描述是:“魏主闻知,笑问曰:'颇思蜀否?'后主曰:'此间乐,不思蜀。'”
3.刘禅形象:这个故事展现了刘禅的庸碌无能和缺乏责任感的形象。
4.成语含义:乐不思蜀常用来形容人们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忘记了原有的故乡或理想。
5.后世影响:乐不思蜀这个成语在中国文化中广泛应用,成为形容人满足于现状,忘记初心的一个经典词汇。
总的来说,乐不思蜀这个成语源自《三国演义》中的历史故事,描绘了刘禅作为亡国之君的无能和安于现状的心态。这个成语在后世广泛流传,成为警示人们不忘初心,积极进取的一个重要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