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九龄感遇中使用的什么手法

张九龄在《感遇》中使用了象征和托物言志的手法。
《感遇》是唐代诗人张九龄的一首五言古诗。诗中通过描绘兰花的生长环境和形态,象征了诗人的品格和遭遇。"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没",以兰花的孤独和被众草淹没,象征诗人的孤独和被小人陷害。"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以兰花的香气引来林中之鸟的欣赏,象征诗人的才华被识货之人赏识。全诗通过对兰花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高尚品格的追求和对世俗的不满。
拓展资料:
1.托物言志:托物言志是中国古代诗词常用的写作手法,通过描绘事物来寄寓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2.象征手法:象征手法是指通过某一特定的物象,来暗示或揭示某种抽象的意义或深层的含义。
3.张九龄简介:张九龄是唐朝的一位重要诗人,他的诗歌以清丽、深沉、富有哲理著称,被誉为"初唐四杰"之一。
4.《感遇》的创作背景:《感遇》是张九龄在唐朝中期的一首代表作,当时他正受到小人的陷害,被贬官到偏远地区。
5.《感遇》的艺术成就:《感遇》是张九龄的代表作之一,以其深沉的情感、优美的语言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的瑰宝。
总的来说,张九龄在《感遇》中巧妙地运用了象征和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对兰花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高尚品格的追求和对世俗的不满,展现了其卓越的艺术才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