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五更指的是什么时间

25『我欲成风』 | 07-03

古代五更指的是我国古代把夜晚分为五个时段,称为五更。

五更的具体时间划分如下:

1.鸡鸣,又叫荒鸡,是第一更,时间大约在现在的晚上11点至凌晨1点;

2.夜半,又叫三更或子时,是第二更,时间大约在凌晨1点至3点;

3.平旦,又叫五更、拂晓、平明,是第三更,时间大约在凌晨3点至5点;

4.日出,又叫日头、日上,是第四更,时间大约在凌晨5点至7点;

5.食时,又叫早食,是第五更,时间大约在凌晨7点至9点。

五更的划分,最初源于我国古代农耕文明的计时方式,与人们的生活习惯密切相关。农耕时代,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五更的划分正好符合人们的作息规律。同时,五更也是古代官府和军队夜间值勤的时间单位。

拓展资料:

1.古代的更夫:五更的划分,也催生了更夫这一职业。更夫的主要职责是在夜间巡行报时,他们以击柝(一种木质的打更工具)的方式,向人们报知时间,同时也起到一定的治安巡逻作用。

2.古代的计时工具:古代除了五更划分计时外,还有日晷、漏壶等工具辅助计时。这些工具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五更划分的不精确性。

3.五更在不同地方的称呼:在不同地方,五更可能有不同的称呼。例如在广东,五更被称为“五更早”或“五更鸡”;在湖南,五更被称为“五更天”或“五更鼓”。

4.古代五更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古代文人常在诗词中引用五更的概念,如杜甫的“夜深更鼓断,寒月照孤城”等,五更在诗词中往往象征着夜深人静、黎明前的黑暗等意象。

5.古代五更的演变:随着社会的发展,五更的划分已经逐渐被现代社会的24小时制所取代,但在一些传统文化和习俗中,五更的概念仍然被保留和使用。

古代五更是我国古代计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时间的认知和利用方式,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在现代社会,五更的计时方式已经不再使用,但五更的概念仍然在一些传统文化和习俗中得以保留和传承。

注意:本站部分文字内容、图片由网友投稿,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联系邮箱:63626085@qq.com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