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三更指的是哪三个时候

20淮南故城 | 07-03

古代的三更,指的是深夜的三个时段,具体是指子时、丑时和寅时。

中国古代将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以地支来命名,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每个时辰对应现代时间的两个小时。三更,也被称为三鼓,是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源于我国古代的更夫报时制度。一更为戌时(晚7点至9点),二更为亥时(晚9点至11点),三更为子时(晚11点至凌晨1点),四更为丑时(凌晨1点至3点),五更为寅时(凌晨3点至5点)。因此,古代的三更指的是子时,即晚上11点至凌晨1点。

拓展资料:

1.更夫:古代夜间没有钟表,为了方便人们生活,夜间会有更夫在街头巷尾报时,这就是“更夫报时制度”。

2.时辰划分:古代的时辰划分是以天干地支为依据的,每个时辰对应地球自转的角度,每个时辰的长度并不是完全固定的,会随着地球公转轨道的变化而有微小的差异。

3.更夫报时:更夫报时不仅是报时,还起到了巡逻、防火、防盗的作用,更夫会在报时的同时巡逻街道,发现异常会立即报告。

4.子时:子时是一天中阴气最重的时刻,也是阳气开始生发的时刻,因此在一些文化中,子时被认为是吉祥的时刻,也是巫术、祈福等活动的首选时刻。

5.时辰文化:中国古代的时辰文化十分丰富,不仅涉及到时间的划分,还涉及到日常生活、信仰、文化等许多方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的来说,古代的三更指的是深夜的子时,也就是晚上11点至凌晨1点。更夫报时制度是中国古代独特的计时方式,不仅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也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注意:本站部分文字内容、图片由网友投稿,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联系邮箱:63626085@qq.com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