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高一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判断

1214、轮獄道 | 07-05

在高中化学中,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判断是基础知识点之一。电解质是指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非电解质则是指在水溶液中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

判断电解质和非电解质主要依据化合物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的导电性。具体来说:

1.易溶于水并能完全离解的化合物,如强酸、强碱和大部分盐,是强电解质。

2.部分溶于水或在熔融状态下能部分离解的化合物,如弱酸、弱碱和部分盐,是弱电解质。

3.不溶于水且不能离解的化合物,如大部分非金属氧化物、某些有机化合物等,是非电解质。

拓展资料:

1.水溶液中的导电性是判断电解质的重要依据。如硫酸、氢氧化钠等在水中能完全离解为离子,因此是强电解质。

2.熔融状态下的导电性也是判断电解质的重要依据。如氯化钠在熔融状态下能离解为自由移动的钠离子和氯离子,因此是电解质。

3.有些化合物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但导电能力弱,如乙醇,它们是非电解质。

4.部分化合物在水中能形成弱电解质,如醋酸、氨水等。

5.非电解质并不意味着它们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导电,例如,某些有机化合物在溶液中或在固态下不导电,但在熔融状态下或在水溶液中可以导电。

综上,判断电解质和非电解质主要看其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能否离解为自由移动的离子,从而导电。在实际判断时,需要结合化合物的性质和反应条件进行综合分析。

注意:本站部分文字内容、图片由网友投稿,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联系邮箱:63626085@qq.com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