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节气的含义及其特点

处暑,即为“出暑”,是炎热离开的意思。它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4个节气,每年的8月22日或23日交节。
处暑标志着炎热的暑天即将结束,此时的天气逐渐转凉。在农事上,处暑后农作物进入收获季节,早稻开始收获,晚稻插秧。在饮食上,处暑后人们开始吃鸭子,认为此时的鸭子肥美且滋补。在风俗上,处暑后有放河灯、开渔节等习俗。
拓展资料:
1.气候特点:处暑期间,我国大部分地区雨量减少,秋高气爽,昼夜温差增大。
2.农事活动:此时是收获的重要时期,农民会忙碌于收割、晾晒和入库。
3.饮食习俗:除了吃鸭子,处暑还有吃龙眼配稀饭、喝酸梅汤等饮食习俗。
4.文化活动:放河灯是处暑的一种传统活动,人们在河边或湖边放飞河灯,祈福消灾。
5.风俗习惯:在一些地区,处暑还有开渔节,庆祝渔业的丰收。
总的来说,处暑是一个标志着季节转换的节气,它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凉爽的秋天即将来临。同时,处暑也是农事活动和人们生活习俗的重要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