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重阳节的来历简介

九九重阳节,又称重九节、晒秋节、“踏秋”,是中国的传统节日。重阳节的来历可追溯到中国古代。
据《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重阳节的习俗多样且富有深意。登高赏景,一为避灾,二为欣赏秋天的美景。古人认为九九重阳是吉祥的日子,因此要举行各种仪式祈福消灾。菊花象征长寿,因此重阳节又称菊花节,人们会在这一天赏菊、饮菊花酒。尊老爱老也是重阳节的重要主题,自1989年起,我国把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
拓展资料:
1.重阳节的习俗除了登高、赏菊、饮菊花酒,还包括佩茱萸、食重阳糕等。茱萸被认为可以驱邪避害,人们会在重阳节这一天佩戴茱萸。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讲究“九层”,象征步步高升。
2.重阳节又称“晒秋节”,因为在古代,人们会在这一天晾晒农作物,以防止秋季的湿气导致农作物发霉。
3.重阳节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其中一种认为起源于古代的祭祀大火的习俗。大火是远古时代人们用以照明、取暖和烹饪的火种,每年春分后大火燃烧,秋分后大火熄灭。古人认为大火是阳气的象征,因此在重阳节这天祭祀大火,以求阳气旺盛。
4.重阳节是尊老爱老的节日,这一天,人们会用各种方式表达对老年人的尊敬和关爱。除了陪伴老年人,还会举办各种敬老活动,如赠送礼品、举办敬老宴等。
5.重阳节在一些地方还有其他的习俗,如放飞孔明灯、赏月等,这些都是重阳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重阳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它承载着人们对生活的美好寄托和对未来的热切期待。虽然时代变迁,但重阳节的精神内核——尊老爱老,始终未变。让我们在传承中发扬,让这份对老人的尊重和关爱,永远照亮我们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