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资德育原则和方法

小学教师资格的德育原则主要包括:引导性原则、全员性原则、活动性原则、渗透性原则和一致性原则。而德育的方法主要包括:榜样示范法、说服教育法、情感陶冶法、实践活动法和自我修养法。
1.引导性原则:教育者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道德实践活动,使他们能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
2.全员性原则:德育工作不仅是班主任的责任,全体教师都应该参与到德育工作中来,形成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全方位参与的德育工作格局。
3.活动性原则:通过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道德,在体验中深化道德认识,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4.渗透性原则:德育工作不能孤立进行,要与学科教学、校园文化活动、家庭教育等有机结合,形成德育工作的大格局。
5.一致性原则:德育工作要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形成一致性,共同为学生的道德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拓展资料:
1.榜样示范法:教师以自身的言行作为学生的榜样,让学生在模仿中学习和理解道德规范。
2.说服教育法:通过讲解、讨论、对话等方式,使学生理解和接受道德规范,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
3.情感陶冶法:通过情感的交流和感染,让学生在感受中体验道德,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感。
4.实践活动法: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道德,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
5.自我修养法:通过自我反思、自我评价、自我调节等方式,让学生在自我修养中提升道德品质。
小学教师资格的德育原则和方法是相辅相成的,只有遵循这些原则,灵活运用各种方法,才能有效地进行德育工作,促进学生的道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