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人姓名为什么后面有字

古代人在姓名后面有字,主要是因为古代社会的一种文化传统和礼节制度,用于表示尊重和区分身份。
在古代,人们除了姓和名之外,往往还会有字。字,又称为表字,是与名相配的一种称呼。男子在20岁行冠礼后,女子在15岁行笄礼后,就会由父母或师长取字,表示其已成年。字与名往往有一定的联系,通常用来对名进行补充或解释。如三国时期的曹操,字孟德,"德"与"操"相呼应,表示其品德高尚。
字的使用也体现了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和礼节规范。在正式场合或对长辈、上级说话时,人们通常会用字来称呼对方,以示尊重。而在非正式场合或对平辈、下级说话时,人们则会用名来称呼对方。
拓展资料:
1.字的来源:字起源于先秦时期,最初是用于区分同名的人,后来逐渐发展为一种礼节制度。
2.字的取法:字的取法通常会考虑到名的含义,以及个人的生辰八字、五行等因素。
3.字的使用:在古代,字的使用有着严格的礼节规范,不同的场合、对象,使用的名字也不同。
4.字的数量:一般来说,一个人只有一个字,但也有一些人会有多个字,这通常是因为他们的地位或身份特殊。
5.字的含义:字的含义通常是对名的一种补充或解释,如刘备的字是玄德,"德"与"备"相呼应,表示其道德完备。
古代人在姓名后面有字,是古代社会文化的一种重要体现,它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礼节制度、等级制度,以及人们对名字的重视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