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试会试殿试考中者分别称作什么

27残冰露寒 | 07-04

乡试、会试、殿试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的三个重要阶段,考中者分别被称作举人、贡士和进士。

1.乡试:乡试通常在省城举行,每三年一次,逢子、卯、午、酉年举行,故又称“秋闱”。考中者被称作举人,获得举人身份者便有资格参加会试。

2.会试:会试在京城举行,一般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故又称“春闱”。由礼部主持,考中者被称作贡士,意味着他们有资格参加殿试。

3.殿试: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贡士们在皇宫大殿上进行考试。殿试后,考中者被称作进士,分为一甲、二甲、三甲。一甲只有前三名,即状元、榜眼、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

拓展资料:

1.乡试的主考官由皇帝钦点,一般为中央政府的高级官员。

2.会试的考试科目包括经义、诗赋、策论等。

3.殿试的考试内容主要是策问,即皇帝提出的问题,考生需要进行回答。

4.乡试、会试、殿试的考中者都可获得相应的官职,但进士的晋升机会通常比举人和贡士要多。

5.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始于隋朝,历经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直至清朝末年才被废除。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是世界上最早的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乡试、会试、殿试是科举制度中的重要环节,考中者分别被称为举人、贡士和进士,这不仅是他们个人的荣耀,也是他们家族的荣耀。

注意:本站部分文字内容、图片由网友投稿,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联系邮箱:63626085@qq.com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